“消失”的行情曲线
来源: 原创 发布时间:  2022-02-14

身边几位买股票和基金的朋友经常会聊起股价涨跌,虽然从事的是非投资职业,但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看行情软件。加入大禾后,我却发现,作为职业机构,公司的研究员似乎很少谈论股市行情。仔细观察后,发现他们的电脑上也很少出现行情曲线。

这是为什么?

640.jpeg

研究员工作日常:

图左研究员正在根据专家视频、课程等整理报告

图右研究员正在学习课程

离企业更近,离市场更远

加入公司前,几位研究员也经常关注行情。因为工作需要,他们常常要回答买方客户或基金经理的提问,解释股价波动的原因。

但加入公司后,他们对市场行情的关注度明显下降。

这样的变化与公司的选股理念有关。公司希望充分研究企业基本面,在理解企业价值的基础上,选择足够优质的股票。而企业价值最终取决于产品、管理等方面,与短期股价波动无关。

因此,研究也就更聚焦在对生意和企业的理解上。离企业更近,离市场自然而然更远。

“扎进去”!专注理解生意

很少看市场行情,那他们在看什么?

经过“暗中观察”以及与研究员交流,我发现了他们常看的一些内容。

企业第一手资料

创始人或管理者讲话、专家分享等来自企业自身的内容,作为第一手资料,可以帮助研究员高效地理解企业。因此他们十分注重对这类信息的收集和分析。

去年某企业召开了一场业务思考与展望的论坛。公司整理了论坛全部会议约19万字的纪要。研究员不仅要关注主论坛,也要关注分论坛信息,以便更细致、更全局地把握企业最新变化。

消费品研究员分享了她的经验。为了看懂企业,她会翻看行业内主要企业过往10年发布的原文,包括管理人讲话、官方书籍、企业发布的论文、资讯等,并反复阅读其中重要的资料。她认为很多资料在阅读当下不一定有用,但随着掌握知识的增加,就能把累积的知识串联起来。

比如她会经常翻阅一本集合了某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、产品工艺等思考的书籍。随着知识累积,每次阅读都能加深她对这家企业的理解。

学术论文

前几天在研究员的讨论群里,消费品研究员发来了两篇探讨生产工艺与品质关系的全英文论文,高密度的专业词汇,看起来极为“难啃”。

学术论文比较常出现在研究员的电脑和讨论中。但最初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看。学术与工业之间有一定距离,这些论文是不是离投资有点远?实际了解后,发现并不是。

比如消费品研究员近期正在研究某行业的国内外厂家产品差异,希望了解国内厂家产品是否具备足够壁垒。要比较出两者的优劣、差异程度以及差异被改变的几率,研究就需要深入到产品的生产过程,包括原材料使用、工艺细节等。其中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。而学术论文,可以很好地帮助她理解产品工艺原理。这个课题,目前她研究了2个多月,阅读了20余篇相关论文。

又比如制造行业研究员发现,行业内不同厂家的产品在消费者非常关注的某个功能上,搭载的技术模块不同。其中一个以该功能为核心卖点的厂家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。那么不同厂家在这个功能上,究竟谁好?好在哪儿?获得较好市场反馈的厂家,它的技术如何实现?其他厂家能不能做出?

回答这些问题,需要研究员足够理解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细节。通过深入研究,他找到了获得较好市场反馈厂家的技术理论来源。阅读相关论文后,他对这项技术的理解也就更清晰。

所以对研究员而言,看学术论文不是目的,而是在研究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,找到的一种帮助理解企业细节且比较客观公允的方式。真正理解企业生产,理解其竞争力与壁垒,可以帮助形成超额认知。

专业课程

一些研究课题开始时,涉及大量艰涩的专业知识,有很高的理解门槛。用研究员的话来说,某些领域的研究术语,可能根本不是“人话”,很难用简单直白的语言翻译。

这时通过学习专业课程获取基础知识,理解其中原理,形成认知框架,就非常重要。

互联网行业研究员最近正在研究某项新技术,为了理解该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原理及发展程度,她找到了在这项技术相关学科上排名世界前列的学校,系统学习大学课程,如斯坦福、伯克利等大学的公开课。此外,她也会在国内外网络平台,学习技术大牛的课程。

这些课程,都是难“啃”的硬骨头,难度高,时间长。坚持“啃”完这些课程后,她调侃,每次研究新课题,就像重新上一次大学。

随着不断学习,艰涩的理论逐渐变得可理解。最近她向我展示了一个有趣的自制动图。这个动图演示的是她所研究技术的运作原理。经过她对知识的吸收和梳理,复杂的技术,看起来更直观。

学习这些课程,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。但在研究员看来,从基本原理着手,才能抓住根本。接收到的信息,常常是结果。但如果没有对基本原理的认知,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,也就无法识别结论是否正确。所以研究需要有第一性原理,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和评判标准。

结语

实际工作中,研究员所看内容不止于提到的这些。但无论是企业相关资料、论文、课程还是其他内容,最终都指向对生意和企业的深度理解。当然,研究也不仅是看资料,还有专家访谈、调研等一系列功课。

基金经理常常要求:“做研究要‘扎进去’。”这些研究资料,记录着研究员学习“扎进去”,趋近产业视角看企业的过程。

回到研究员很少关注行情,将精力集中在理解生意、理解企业的这件事,其实会发现,“看”与“不看”的选择,反映了一家公司对投资的理解。

尽管无论是判断企业,还是与市场情绪隔离,都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它需要足够的努力,也需要极大的定力。但他们依然希望去做一些正确的事,通过扎实研究,更长远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。


【风险提示】本内容仅为帮助投资者了解大禾投资使用,不构成对产品的任何宣传推介材料或者法律文件。内容中如涉及对市场、行业、公司和产品的展望性陈述,均为本公司基于现行估计及预测而做出。虽然本公司相信这些展望性陈述所反映的期望是合理的,但本公司不能保证这些期望被实现或将会证实为正确,故不构成本公司的实质承诺,投资者不应对其过分依赖并应注意投资风险。

【版权声明】本内容版权归大禾投资所有,未经许可,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。如转载使用,请联系大禾投资。